首页 新闻 正文

君子有常德,至宝不时易——访中国茶文化学者、日本中国茶研究所所长杨多杰

2024-10-22 14:15   来源: 互联网

(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 蒋丰)经过日本东方出版社数月求全筹备,杨多杰新著《中国最美茶诗》日文版终于付梓出版。不久前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中国最美茶诗》首发式,群贤雅集,高朋共赏,遂成海外侨社一桩文化乐事。借此机缘,记者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编辑部对杨多杰进行专访,希望从一位历史文献学者的角度记录文化出海大潮中,发掘、保护、传承、交融,涓滴汇流的故事。

image.png


 image.png


守心:从专业出发发掘和保护茶文化

北京胡同里长大的八零后,将全部精力献祭“中国茶”,在茶文化式微时坚守,在隆盛时笃行,分明还是狷介孤高的年纪,却显露着深沉蕴藉的成熟,与杨多杰的对谈,让人不免有种的超出常情的端谨。

有关种植茶叶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代。茶事兴于唐朝,发于宋朝,玉髓香魂,历千余年浮沉而不曾中断。到了近代百年,遍历百业兴废、世事波折,多少茶事湮没在时光之河,也让对历代茶经典籍的发掘整理和传承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吃茶趣:中国名茶录》《茶的味道:唐代茶诗新解》《茶的精神:宋代茶诗新解》《茶的品格:中国茶诗新解》《跟着古人学品茶:中国最美茶诗》《唐茶诗钞》《茶经新解》《茶经新读》《中国名茶谱》《凤凰单丛》(合著)……力透纸背的文字间,全是杨多杰功不唐捐的艰辛付出。

知名书商刊印,耆老宿儒推荐,十余本著作,无不占尽风光。但杨多杰做茶文化研究,绝不是无根之木、无本之源。早年获得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学位时,他主攻的就是茶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方向,这也让他的茶文化学者之路有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和顺理成章的科班基础。杨多杰既肯实地探访,田野考察,又善躬身伏案,踏实治学,这让他比一般茶文化的研究者多了许多专业方法的优势。

以最新出版的《中国最美茶诗》为例,凡书中用到的诗句,杨多杰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考究版本,比对通假,查补遗漏,并用深入浅出的话语提炼观点、总结要义。古诗词中的生僻字,还被细心地标注上读音,从细微处关注文化的普及和常识的回归。因此,在制作日文版时,为尊重原著者的良苦用心,译者巧思急智,在保持句型的同时传达原文的神髓。

近年来,杨多杰将工作重点延伸至对佚失民间、流落海外的茶文化古籍善本的保护和整理,春燕衔泥,孜孜不倦,但求将来方便爱茶之人和后学之众。机缘巧合,购得曾一度流失于日本的明刊问奇阁本《茶经》,后与中国书店合作,按原始比例进行1:1复制,并还原本色,刊印《多聊茶收藏茶文献珍本丛刊:明刊问奇阁本茶经》。初版印刷共计千册,很快售罄。下一步,杨多杰还将与日本东方出版社联合出版“日本中国茶研究所文库”百本系列丛书。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传薪:树“多聊茶”文化品牌

八年前,杨多杰创办了“多聊茶”文化品牌,在知名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开办连载,对话茶界大咖、种植专家,澄清谬误,科普知识;日常带领爱好者读书、读诗,学习茶文化,研究茶文化,倾尽全力推广和传承中国茶文化。“多聊茶”这个名字,最早源于杨多杰姓名中的“多”字,后来,杨多杰又赋予这个“多”字另一层含义,他于传播茶文化方面,不遗余力,多多益善,每每拖堂两到三倍。

杨多杰还受邀担任中央电视台《味道》栏目文化顾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幸福习茶课》常驻嘉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月吃越美》茶文化栏目常驻嘉宾,荧屏之外,反响不俗。

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是立体的、往复的、进行时的。“多聊茶”在北京开设茶室,教授中国茶文化,组织茶文化体验之旅。“多聊茶”发布的茶道科普视频,更创下点击量超一千万人次的惊人纪录。

茶,不是流浮于程式的文化装饰,它自中国诞生之始,就与“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画上等号。在清冷中,需要坚守,在追慕趋附时,更需要坚守。茶的训练,就是五感的训练。帮助生活快节奏的现代人找回敏锐的触感,增强精神层面的幸福感,是杨多杰与“多聊茶”的初衷,也是愿景。

谈到如今各类茶饮品牌雨后春笋般遽增的现象,杨多杰的看法非常开放和乐观,“对于传统茶文化而言,这绝非冲击,而是助力。”改良茶、添加茶、瓶装茶,就不如传统茶饮那么雅致、深邃了吗?!应该说,出生于千禧年前后的这批年轻人是“幸福的”“幸运的”。他们有条件从小就享受各种茶饮,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浸润,他们会自觉成为茶文化的爱好者、传播者、守护者。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创新:在日本研究中国茶

最近一年,杨多杰频繁往来中日,筹备成立日本中国茶研究所的事情。谈到中日两国茶文化的异同,杨多杰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点明要旨。陆羽《茶经》记载“南方有嘉木”,顾炎武《日知录》说“自秦人取巴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过程,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量变到质变的爆发。日本的茶文化,则由学问僧带回日本,或献于天皇,或呈于将军,得到首肯之后,成为贵族文化的代表。杨多杰注意到,“今天日本煎茶道的器具和流程,用来诠释中国茶,是完全契合的。”中日两国茶文化虽历经千百年相对独立的嬗变发展,依然存在根本的相通性。

成为近代国家后,日本茶文化从权贵私享走向大众品乐。随着都市化的推进,形式各异的瓶装茶饮遍布日本大大小小的店铺、自贩机,茶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普及。有意思的是,瓶装茶很难满足中国老饕挑剔的味蕾,不少游客认为这不是茶。杨多杰从正面肯定了日本在茶饮的普及和推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论精致茶席、冷泡茶抑或瓶装茶,普通民众喜爱饮茶、习惯饮茶,才能推动茶文化的发展。有两句与茶相关的俗语,广为流传——“柴米油盐酱醋茶”与“琴棋书画诗酒茶”。可见,在中国,茶也是跨越雅与俗的两种意境。

茶,是高妙怡情的,茶是济民惠众的。正如杨多杰所言,中国的茶文化是从原野走向庙堂的,这孕育于民间的天地精华,也应该反哺于民间。比如中国台湾。因其地理条件等优势的影响,小岛台湾所出产的茶叶一度占据全球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台湾茶叶的中性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茶文化复热的推动下,逐渐形成由内销延伸至出口的消费流行。杨多杰特别关注,地大物博的中国(大陆),具备许多独一无二的优势,名茶,就是其中之一。据2000年修订的《中国名茶志》统计,中国现存名茶1017种,能产茶的省份超过二十个。毫无疑问,中国的茶,种类繁多,品别丰富,口感多变,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多元选择。

自最澄、荣西携带茶种归国至今,“频繁”与“精彩”始终是中日两国在茶文化领域交流与互动最显著的特点。杨多杰希望,借助日本中国茶研究所成立的契机,未来能够将更多的中国名茶推荐给日本社会,同时也希望推动日本的茶室、茶器和泡茶法赴中国交流,“对话,才能激发灵感,闭门造车只有死路一条。”

image.png


image.png

 

采访后记

行笔至此,佳讯传来。在与鲁迅先生结下渊源的内山书店(东京),在东京著名的中文书店东方书店,《中国最美茶诗》日文版甫一面世,即大受读者欢迎。

茶,如此之轻,风吹即逝,轻捻即碎。茶,又是如此之重,它承载历史,孕育文化。丝路迢迢,留下驿铃串串,漂过东瀛,成道成佛。达摩驾一苇渡江,多杰携著作赴日,文化互动,千年共振。尽管,传承和保护中国历代茶学文献及中国名茶文化,路还很长。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杨多杰的付出和坚持,一定会有所收获!■

责任编辑:小志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青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